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0|回复: 4
收起左侧

你龙 我龙——谈文化图腾的亲和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1 19: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中国龙

    中国台湾曾有一首歌叫《龙的传人》,风靡中华文化圈。“龙”是中国人、华人的图腾象征,这似乎已是天经地义的了。但是,围绕着龙的跨国媒体争议仍时有所闻。
    1988年,北京播放了一系列六集,以文化反思为主题的电视纪录片《河觞》。片名中的“河”,即黄河,片子质疑,黄河、长城、孔子与龙这些经历数千年之久的中华图腾,到今天是否已经斑驳疲惫?改革开放之际,中华文化是否应该寻找新的精神象征?
    我们知道,在帝制的中国,龙是帝王的专用品,是权力的象征。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穿上五爪金龙的龙袍,大臣穿的官袍即使有龙也最多只能有四爪。
    《河觞》撰稿人之一苏晓康这么写道:“(龙)这可敬又可怕的古老偶像,曾经凝聚了我们祖先的多少噩梦,难道我们还要用它来凝聚我们今天的悲凉和怀旧之情吗?”
    有趣的是,《河觞》在新加坡播映之后,曾引起两极反应。有人鼓掌,也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并不一定要颠覆传统,上述象征应该保留。

    老挝龙代表着信仰

    近日,龙好象又后市看起了。有位中国学者认为龙神圣不可侵犯,在其博客上呼吁要为中国龙“正名”,建议英译为“Loong”,以别于挂上翅膀、喷火肆虐的西方龙“Dragon”。
    学者爱龙心切,比成语故事中的叶公有过之而无不及。本地写作人林容婵在1月6日的《眉批当下》说,此“龙”非彼“龙”,应该让世界不同的文化兼容并存,不必因“龙”的称呼而耿耿于怀。
    的确,天下的龙多的是,除了Loong和Dragon之外,还有一个龙种你不可不知,那就是:Naga(那珈)。本文作者上月随团到访老挝,作文化之旅,就发现老挝人对“那珈”的热爱,不亚于华人好龙。
    不过,在老挝看到的那珈身长无脚,很多时候是以七个头出现,形态像蛇,因此向当地专家学者求证,到底是蟒还是龙。直到他们说出这种神物“也叫做Laeng”的时候,才安心地接纳老挝龙和中国龙的亲戚关系。
    在老挝看到的龙(那珈),是吴哥文化重要的雕饰,因此老挝、柬埔寨和泰国的龙形态与神韵都十分相似,属于同一个家族。笔者猎影所及,有在首都永珍守护着国宝级寺院塔銮的独头龙,有在古城琅勃拉邦一度为国王灵车开路的七头龙。
    面对文化图腾,民俗研究者的问题首先是它从何而来,再而是代表着什么,接着是为什么令人热爱。
    中国广西社会科学院出版的期刊《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1与第2期,连载着陈有金的文章:《老挝人的“那珈”信仰研究》。
    文章说,据调查“那珈”是老挝主体民族老傣语族(笔者按:即英文中的Tai-Lao)普遍信仰的神灵,有95%的人信仰它,认为它具有超自然力。
    笔者在老挝所见立体雕塑的那珈,都张目露齿,威武非凡,盘蜷在王宫、寺庙门前,不分昼夜抵御着风风雨雨的入侵,可说是人们心灵中一个可靠的守护神。
    《研究》一文根据老挝、泰国的词典与资料,中国的典籍,认为老挝的“那珈”是佛教的一种动物,是“品德高尚、不作孽的僧人”的代名词。
    文章并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说老挝龙是因人们心理的需要——统治者需要,被统治的人民也需要,公认为“英勇善战、为民造福”的英雄而流传下来。笔者从老挝人口中了解,老挝龙既来自佛教,也来自万物有灵论(Animism)。

评分

参与人数 1银子 +100 收起 理由
浪心寒 + 100 谢谢您在论坛发表!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7-2-21 19: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神话的借鉴与交流

    广西发表的此文无疑是一次有益的探讨,稍感可惜的是缺乏寻根溯源。既然“那珈”一词源出梵文,其实很容易便可以查到,它出自印度神话。在婆罗门神话的阶段,那珈是八种正义神之一,属于“八部众”。所谓“八部众”,即天众(Deva)、龙众(Naga)、夜叉(Yaksa)、干达婆(Gandharra)、阿修罗(Asura)、迦楼罗(Garuda)、紧那罗(Kimnara)和摩候罗伽(Mahoraga)。

    佛教神话中,这又继续成为八类护法天神。其中以天众和龙众最为重要,故亦称“天龙八部”。

    别以为那是什么高深莫测的古老学问,今天那些神怪漫画迷和纹身的小青年,跟你聊起天龙八部可是如数家珍呐!

    明乎“那珈”出自印度神话,就不会惊讶龙纹龙饰现已普及于东南亚几乎每种文化之中,包括印尼的蜡染(batik)织品。而据悉老挝的国家手艺——绢织,另外一个雅称叫“织龙”,老挝人对龙纹既敬畏也喜爱。

    至于老挝龙与中国龙有亲戚关系,从长远的文化交流上看,这也一点不奇怪。定居澳洲的国际学者柳存仁,是个文化融合的拥护者。1996年初他在台北出版的中国神话与传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发表《神话与中国神话接受外来因素的限度和理由》,便让人明白不少道理。

    《神话》一文的主题其实是讨论印度神话史诗《罗摩衍那》(Ramayana),如何被中国文学借鉴与再创造,让印度神猴脱胎成为《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在泛论文化图腾的流传方面,柳教授指出重要的两点:

    一、神话在初民时代,是有着无比震慑人心的力量的,因为初民把当时听到的描绘与宣导都当成事实,信以为真。但后来神话就是神话了。例如今天听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只觉得有趣,不会感到害怕,没有初民让巫师摆布那种感受。

    (笔者按:话说回来,在某种程度上,神话的威慑力仍存在于新加坡的民间信仰中。)

    二、龙在中国的出典,最早见于《易经》《左传》和古代神话,是神秘不可捉摸的动物。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印度的龙王(nagaraja)和中国的龙便渐渐地混淆得密不可分。

    当然,要是我们能向学问家如柳存仁和北京季羡林教授(《罗摩衍那》中文全译者)的文献多多讨教,相信就能看出文化交流更广阔的图卷。

    区区本文,只想传达一个简单的信息:千万不好把东南亚的龙都说成抄自中国的产品,索取专利版税。老挝“那珈”有中国龙的成分,也有印度龙的成分,是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产物,盛载着信念与友谊。

    目前开始在皇后坊亚洲文明博物馆展出的四川三星堆文物中,有一条铜铸的长蛇,出土时断成三截。据考究,蛇身之上本来焊以纹翼。三星堆蕴藏的是数千年以前,与黄河文化有别的独特古蜀文化。像这么一件祭品,当然不能称它为loong或dragon,但我们也怎能禁止人类的思想作异曲同工的创造与汇流呢?(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1 19: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者建议中国龙英译采用汉语拼音lon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资料图片

    2006年12月初,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形象标志将可能不再是“龙”,并声称重新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课题已立项,并由此引发了“还是不是龙的传人”的讨论。昨天上午,在中国太平洋学会主办的“大国战略与国家形象高层圆桌会”上,有专家提出中国文化形象的主体是“龙”及龙形象的各种演绎,并建议龙的英文名称采用汉语拼音的“long”
    太平洋学会课题组首席专家苏彤介绍,2005年11月11日,在首届欧亚经济论坛市长圆桌会议上,国家形象课题组首次向世界传达了以“long”替代或并用于“dragon”作为中国龙英文翻译的设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1 19:2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日报:该如何称呼你,中国龙

资料图片

    今年12月初,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形象标志将可能不再是“龙”,并声称重新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课题已立项,并由此引发了“还是不是龙的传人”的讨论。昨天上午,在中国太平洋学会主办的“大国战略与国家形象高层圆桌会”上,有专家提出中国文化形象的主体是“龙”及龙形象的各种演绎,并建议龙的英文名称采用汉语拼音的“long”

    太平洋学会课题组首席专家苏彤介绍,2005年11月11日,在首届欧亚经济论坛市长圆桌会议上,国家形象课题组首次向世界传达了以“long”替代或并用于“dragon”作为中国龙英文翻译的设想。 (记者 吕佳瑜)



    人民日报:该如何称呼你,中国龙

    一直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龙”近日成为关注焦点。先是报道称:有专家提出“为避免西方误解,不以龙作中国形象标志”,因为“龙”的英文是“Dragon”,它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这样的形象容易让那些对中国历史、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国人产生一些联想。

    消息一出,立即引来了众多关注。网络调查显示,九成投票者反对“弃龙”,当事人吴友富教授澄清说,他无意“弃龙”,本意是希望“龙”的形象更完整、更丰满。随后,又有专家提出,应为“中国龙”重新确定英文译名,提出了“Long”、“Loong”、“Liong”等多种选择。

    英译名与中国龙形象相去甚远

    都是Dragon惹的祸

    其实,为“中国龙”正“英名”的想法由来已久。在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吉祥物公布后,被普遍看好的中国龙意外落选,对此,北京奥组委解释说,主要是“由于龙在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理解”。许多专家指出,由于英文中的Dragon与汉字的龙的含义差之千里,应该重新为中国龙确定英文译名。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副教授黄佶为此专门建立了一个名为“为中国龙正英名”网站。据他介绍,将“龙”译为“Dragon”在学术界也一直存在分歧。在英文中,Dragon 是邪恶的有翼怪物,而在图画中,Dragon 的身躯庞大笨拙,颜色是黑灰色的,长着巨大的翅膀,口中吐火,吞噬人和动物。但在中国,龙是由九种图腾(鹿的角、骆驼的头、虾的眼睛、蛇的身体、青蛙的肚皮、鲤鱼的鳞、鹰的爪子、老虎的手掌、牛的耳朵)组成的新图腾,是吉祥的象征,是风调雨顺的保证,是民族和谐的标志,数千年来,约定俗成,深入人心。

    台湾学者蒙天祥也指出,1985年中美两国专家学者在编撰中文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时,在涉及“龙”的条目上已经存在两种不同意见,百科全书第五卷的第367 页上,“龙”具有两个独立的条目。其一是“龙 Dragon”;其二则是“龙 Long(Dragon)”。

    会意形声,Long,Loong,Liong

    中国龙究竟应该叫什么

    谈及中国龙究竟应该换个什么名,专家之间也存在着分歧。一种受支持度较高的意见是直接用汉语拼音Long表示。赞同这种译名的人认为,除了发音的便利外,Long在英文中有长的意思,比较容易让人联想起龙的形象,不但“形声”,并且“会意”。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称“Long”的英文发音相当于中文的“狼”,并非真正的音译。而且Long在英文中是一个常用词,有“长,久,期盼,股票或期货的多头”等多种意思,把龙翻译成Long也会造成意义上的混乱。

    第二种意见是使用“Liong”。持这种意见的人认为,Liong与英语Lion(狮子)接近,狮子在西方是很尊贵的动物,看见Liong,外国人很容易联想到狮子的尊贵。而以G做首字母的单词如Gentle、Great、Gold等含义都很好,Lion+g,代表着和谐、勇敢、祥瑞、强大、威严、神圣,恰好用来形容中国龙。

    第三种意见,也是目前接受程度较高的是将“中国龙”翻译为Loong。有专家称,曾有研究者指出英文可能最初也是一种象形文字。Loong的两个“O”字母,就像龙的两只大眼睛;在字形上又和“Long”相近,给人“长”的感觉。

    改名容易却会带来新问题

    文化误读需通过加深交往弥合

    对于造一个英文单词来取代龙现在的洋名字“Dragon”,也不乏反对的声音。在网上,有网友发帖称:中国人造洋词是越俎代庖,不如将错就错。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龚文庠认为改名并无必要。首先,尽管Dragon与中国龙之间的确存在着误读,但是任何词汇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下才具备自己特殊的意义。Dragon作为中国龙的翻译已经存在很多年了,贸然用一个新的词汇代替,只会引起更复杂的误读问题。第二,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可通译性,两种文化之间没有完全的对等语。创造一个词汇,继续加以阐释,也不可能完全消弭这种不对等性。他认为,消除不同文化之间误读的最好办法是增加直接的交流和接触,随着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加深和熟悉度的加强,这种文化误读是可以逐步消除的。比如中国的饺子,很多人习惯翻译成dumpling,而熟悉中国文化和饮食的外国朋友更青睐于说jiaozi,我们并没有必要为饺子改英文译名。

    尽管认为中国龙改名并无必要,但在中文翻译成外文的过程,由于不准确而导致的文化误读,还是引起了专家的忧虑。有专家称,中国经典的京剧曲目《霸王别姬》甚至被翻译成“再见了,我的小老婆”,这样的翻译是否太过随意了?

    对于是否要为中国龙改名、改成什么,相信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会成为国人关注的话题。龚文庠说,试图给中国龙改英译名,反映出在与外国交流不断加深的今天,中国人开始重视中国在世界眼中的形象。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1 19: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明日报: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

龙的标志已成为全民族共识

    “龙的标志地位不可动摇”,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庞进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西方的Dragon不能与中国龙相混同。”

    他说,西方的Dragon只是对少数几种动物的集合,神性小而单一;中国龙是对许多种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产生的神物,其神性大而丰富;西方的Dragon主要代表恶,可以说“充满霸气和攻击性”;中国龙则主要代表善,不存在所谓的“攻击性”,中国龙有威严的一面,更有和悦的一面;西方的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地位不高,无足轻重,中国龙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是吉祥嘉瑞的象征。我们民族创造和选择龙(当然还有凤)这样的文化符号,经历了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漫长时光,它凝结、寄托着各个时代、亿万中国人的智慧和理想,体现着五分之一地球人的心理认同。不说放弃了可惜,事实上也放弃不了。

    吴友富认为,龙象征中华民族团结、勇敢、一往无前的精神,这些反映了中国传统和谐理念的文化元素必须坚持。

    全球化应保护文化多样性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关世杰认为,中西方关于龙的不同认识主要是由翻译引起的。众所周知,dragon在西方语境里,比如在《圣经》里是一种脖子很长、有两翼,很凶猛很可怕的动物,是人们设法要诛除的对象,而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龙是一种身体瘦长、吉祥威严的动物。最先翻译dragon的人,可能并不理解dragon在英语文化中的涵义,把它翻成了中国的“龙”,习惯成自然,造成了今天的这种情况。

    国家语委和一些专家曾经建议,把“龙”翻译成“long”,而把“dragon”翻译成中国古语里的某种和西方语言中dragon比较类似的动物。庞进觉得,将Dragon直译为“劫更”或“劫根”,将龙英译为“Loong”(拼音long英文发“朗”音,所以要多加一个“o”,且将第一个字母大写)以示区别。这个前人翻译上的讹误,我们后人应该加以解决。

    关世杰建议,可以由国家有关方面出面,召集权威专家研究制定龙和“dragon”的翻译标准,供翻译和使用时参照执行。他说:“我们不能因为西方文化怎么样,我们便怎么样。”

    其实,庞进与他持有相同的观点:“在文化问题上,既不可以用东方的讲究来要求西方,也不可以用西方的说法来框范东方。世界是多元的,文明是多样的,我坚信,全球化绝不是一种文明的一元通吃,而是各种文明的交相融合。”

    中国龙形象需要正确传播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认为,从传播者的角度看,我们应当更多地从接受者的角度考虑交往的效率及实际效果等问题。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单方面的意志不能有过度的张扬,否则就很难有共享、共赢。从传播的角度看,也需要我们下一些功夫。我们要改变中国龙在外国人心里凶恶的形象,也可以通过广告、电影、文学故事等方式。譬如美国大片《怪物史莱克》中的大怪物,可以成为家喻户晓、备受喜爱的形象,而中国龙是否也可以通过影片等方式改变其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吴友富说,要通过大力宣传、挖掘和阐释我们的文化内涵,形象地表达出中国人民与生俱来的追求美好、祥和理念与民族文化底蕴,来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始终不渝地坚守和孜孜不倦地追求爱好和平、谋求和谐、颂扬美好、向往幸福的理想境界。

    喻国明指出,对“龙”这一形象,外国人与中国人之所以会有不同的认识,不仅在于文化结构、认知结构、历史积淀等的不同,也在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我们设想如果中文影响力如同英语对全世界的影响力之大,那么中国龙可能会更容易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4-4-27 16:02 , Processed in 0.01532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