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5|回复: 1
收起左侧

从文章看鲁迅先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7 20: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鲁迅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现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也是新小说的很需要开拓者。从1918年起鲁迅开始在《新青年》“随感录”栏发表杂感文章,以后又在《晨报副刊》、《京报副刊》、《国民新报副刊》、《语丝》、《莽原》、《猛进》等各种报刊上发表杂文,并开辟专栏,使杂文以一种独立的文体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鲁迅是写杂文最多的,也是最好的作家。在杂文这片广阔天地里,鲁迅尽显英雄本色。战士的气质、思想家的品格、讽刺大师的智慧、小说家的匠心、诗人的激情、语言大师的才华凝结于一身,将杂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推上文学楼台。

     

    一、 鲁迅先生为什么写杂文呢?

     

    (一) 与生活经历和时代的需要有关

     

    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祖父周介孚在北京做官,父亲周伯宜是个秀才,母亲鲁瑞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程度。鲁迅从小受过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但他阅读兴趣十分广泛,看过许多野史、杂记,特别是那些富有民主思想和爱国精神的著作,对民间艺术也深切爱好。这时鲁迅的生活是安逸的。1893年因鲁迅祖父的被捕下狱,家庭备受亲友的歧视和欺凌。不久父亲又患重病,并于1896年去世。鲁迅是周家的长子,在家庭由小康坠入困顿之中,饱受人间冷眼,这使他“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又由于母亲是乡下人,他有机会接触农村社会,这使得他的视野不仅仅停留作为在富家子弟身上的安逸,试想一个生活安逸的作家怎么能把世人的愚昧看得这样透彻?家庭的没落为他的杂文的创作积累了生活经验和思想基础。后来鲁迅又去日本仙台学医,他学习勤奋,受到教师藤野严九郎的热切关怀和帮助。不久,他在有关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上,看见一个替俄国军队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抓住杀头,而围观的中国人竟无动于衷。这使鲁迅痛切感到:医学并非紧要,如果思想不觉悟,即使体格健壮,也无济于事。家庭变故,南京的所见所闻,留学的影片给鲁迅造成的心理创伤尤为深痛,一种压抑感、孤立无助常常困扰着他,使得性情本来聪颖、敏感、内向的鲁迅,越发变得刚强而沉默,执着又孤独。他从小是带着怀疑、憎恶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的,大量积累的是否定和反抗性情绪。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他作为家庭长子和破落户子弟在东奔西走寻找出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社会问题的特别敏感和执着关注的禀性,身处愁惨苦痛之中,对下层社会的不幸、上流社会的腐败就入心入耳,对时局的动荡和趋向就感受得深切。这些又对他杂文家气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酵母作用。所以,他一开始接触文艺,就对那些“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的叛逆诗人的作品十分推崇,更喜爱那些“抗争和愤激之谈”。

     

    (二) 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斗争有关

     

    在思想的根源上,鲁迅和屈原倒是有很多的相通的地方,他们究其一生都一直在苦苦地追求着,在“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苦闷和不得志中,“上下而求索”着,哪怕是无尽的黑暗。他们都是矛盾的,他们的文笔并不回避矛盾和自身。

    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现自己的种种相互“矛盾”的感受与认知,他也要这样做,去表现。他们所在的时代是不一样的,用的文体是不一样的,可是相同的正是他们先天具有的共同素质、相似的条件。鲁迅一生经历的中国历史上最苍老、最困苦的时期。不论从历史事实上进行观察还是从社会中的思想和社会文艺发展的辩证规律进行分析,我们都能看出,鲁迅杂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物。它是在中国反封建思想的斗争中产生的,是适应鲁迅解剖中国传统封建文化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思想表现的思想艺术需要而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鲁迅之所以弃医从文,就决不是“为了当时的文学家之所谓的艺术”。他忧虑的道德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权利。严酷的现实已容不得他做虚无缥缈的梦,而需要的是重塑灵魂、狙击黑暗的战斗。于是,鲁迅便自觉不自觉的与杂文相遇了。由于杂文的议论特性,使它在沟通作者与读者、生活与艺术的联系中,可以省却形象感知过程中若干繁缛、拖沓的中介环节,以短兵相接的形式迅速对社会现实作出反应。这就从根本上适应了时代对文学的要求和鲁迅的文学选择。的确,处在上一世记初叶那样一个风云际会、百废待兴、动荡不安的大时代中,觉醒的一代作家有心绪“惟艺术而艺术”的已微乎其微。

     

    (三) 缘于他自身具备成为优秀杂文家的种种素质条件。

     

    鲁迅的杂文和近来在网上和报刊看的时评是不一样的。时评只是简单的评论,他们没有挖掘到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领域质的变化,而鲁迅的杂文正是挖掘和解剖了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精神深层的东西,所以尽管历史变迁时光推移,杂文却始终没有过时之感。这源于什么?杂文家一般都是“好事之徒”,不好事不足以看出人性的缺点,不好事不足以见到人间的病苦,不好事不足以见遍社会的不平。他遇见了,听到了,从报纸上看到转载了,他就要写出自己的意见来参与进去,希望引起疗救的注意。他之所以有没完没了的批评,实在是可批评的事没完没了的缘故。当时的中国真的需要很多这样的“好事之徒”。另外,鲁迅涉猎很广,这使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资多彩不拘一格。为他驰骋文坛准备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二、 从杂文看鲁迅的魅力

     

    (一) 毫不留情的批判、否定显示出战士的本色

     

    鲁迅是现代中国精神界的战士,这是他最本质的地方。无论是作为思想者,还是文学家、学者,无不迭印在这一底色上而显示出灼目的独特性。这在他的杂文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和鲜明。曾有幸亲承鲁迅盘亥的肖红,以女作家特有的敏感谈到,写杂文的鲁迅更像一位战士、勇者。鲁迅的死敌梁实秋评论他的对手“先天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国文的根底在当时一般白话文学作家里当然是出类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谓杂感)在当时确是难能可贵。

     

    鲁迅钟情于杂文在于是他的战士本色。杂文精悍、犀利、快捷,是再实用不过的武器,愈来愈成为战士的首选。鲁迅战斗目标是“立人”这注定了他乃奴性之天敌,他平生最痛恨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奴性极其制造者,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他都有十分的敏感和警觉,并给予毫不留情的致命一击。然而,在有着几千年“吃人”历史的现实社会,为争取“人的价值”而战,有任何一个具体的生命来承担,都是远远不够的,生命毕竟有限。以鲁迅的清醒和执着,他一定洞察了这一生存困境,又怎么会停顿下来?对于鲁迅来说:杂文是“匕首”和“投枪”是一点也没错的。右可以说,批判正是鲁迅与现实社会唯一的联系点,他只能不断地用批判来证明我的存在。战斗、反抗,正是鲁迅的本质所在;批判、否定,则是鲁迅杂文的生命和灵魂。不战斗,无以有鲁迅不批判杂文何为?

     

    (二) 深刻性、逻辑性、烙印着思想家的品格

     

    鲁迅的战斗是以他的思想做支撑的。博大深邃的思想,带给他战斗的勇气,更赋予他战斗的力度。鲁迅杂文是“匕首”是“投枪”,寸铁杀人,一刀见血,正是成熟的思想淬火加钢炼成的。这段时间由于要写论文,所以看鲁迅的杂文非常多,尤其是鲁迅与当时的政敌论战实在是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一道绮丽的风景。以前总听人说鲁迅骂人很犀利,却不知是怎样一种情况。现在看鲁迅笔下的确闪耀着一种夺目的光芒,直照得我眼前一片精彩。

     

    我们完全把他作为文学艺术品来欣赏。鲁迅的杂文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诱人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是构成文学艺术品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刚看过鲁迅的几篇杂文,就感到“没有故事,没有形象”,个别篇目,可能是这样的。但是,就鲁迅杂文的全部,可不是这样的。比如,《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的“叭儿狗”就是一个极为著名的杂文形象。鲁迅生动的描述它:“虽然是狗,又很象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它有“伶俐的皮毛”脖子上栓着细链子,被阔人们牵着,跟在太太小姐的脚后跟,走在大街上。“叭儿狗”这形象,鲁迅虽然没有细画它的须眉,单稍加运用一下想象的彩笔,“叭儿狗”就活灵活现起来,它的性格神态,活脱脱的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叭儿狗”是形象,也是一种思想,它概括了一种人生哲学折中,公允,调和,平正。“叭儿狗”可谓这种人的别称和浑号。鲁迅运用逻辑思维发觉事物的内在矛盾,使其本质昭然若揭让人信服。

     

    (三) 默感、尖刻性,闪烁着讽刺大师的智慧

     

    鲁迅是世界一流的幽默、讽刺大师,这方面的才情在杂文中有突出的表现。即使那些火药味十足的战斗檄文,也及少正襟危坐的严肃、剑弩拔张的紧张。而悲喜歌哭,释愤抒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既得之于胸怀、智慧、爱憎合成的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度和应付自如的从容,更反映出作者杰出的幽默、讽刺才能和技巧。在《夏三虫》中有这样一句:“古今君子,每以禽兽斥人,殊不知便是昆虫,值得师法的地方也多着哪。”“这种讽刺正是够尖刻了”吴中杰〈鲁迅杂文评点〉。鲁迅杂文不乏轻松的幽默,作者谦谦君子,敦厚长者之风,依稀可见。但更多的是展现战士本色、锋芒毕露的辛辣的幽默,示人本相,博取一笑。有人认为《阿Q正传》中写捉拿阿Q动用机关枪,太远于事实,鲁迅引一则新闻作答。大意是学生请愿,政府闻讯而动,东门上添军队,西门上摆机关枪。鲁迅评说:“我以为即使在《阿Q正传》中再给加上混成旅和八尊过山炮,也不至于‘言过其实’的罢。”借题发挥,有力地嘲笑了反动派的色厉内荏。监狱人人退避三舍,鲁迅却说它颇像“理想乡”:“火灾极少,偷儿不来土匪也一定不来抢。即使打仗,也决没有以监狱为目标,施行轰炸的傻子,即使革命,有释放囚犯的例子,而加以屠戮的是没有的。在悖于常理中注入幽默的因子。”“他妈的”本是一句脏话,鲁迅却将之与“国花”牡丹相提并论,并援例封之为“国骂”生拉硬扯,故神其词,当然幽默。鲁迅杂文的幽默丰富多样,大都像这样笑中含刺,刺中含情,并非冷嘲,近乎热讽。

     

    (四) 形象性、类型化,别具小说家的匠心

     

    鲁迅杂文是文学精品,它的战斗力、逻辑性、知识性,是与高度的艺术性紧密统一的。鲁迅有意立杂文为文学正宗,强调它的战斗性,又不忽视它“移人情”的艺术感染力,而将杂文当作艺术品来精心创造,从构思到表达,都注意充分的形象化。这样即使抽象的道理、幽微的情绪、复杂的社会现象,经鲁迅生花妙笔点染,无不形象生动,极富美感。《为了忘却的纪念》这样表达自己压抑、愤懑的情绪:“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给人具体、真切的感受。《拿来主义》以三种不同形象来说明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将深刻的道理阐发得通俗易懂。更有什么“人肉的筵宴”、“僵尸政治”、“人肉酱缸上的金盖”、“鬼脸上的雪花膏”等等,不以鲜明的形象刺激人的思维。

     

    (五) 主观性、抒情性,澎湃着诗人的激情

     

    “创作总根于爱”鲁迅内心包容着大恨、大爱,具有诗人所具有的热烈、丰富的情感,这些自然渗透在极富个性化的杂文创作中。正如鲁迅所说,他创作杂文“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所相至的,所要说的,一任它怎样浅薄怎样偏激,有的时候便用笔写下来,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因此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和抒情格调。那些偏于叙事抒情的,自然不必多说,例如《为“俄国歌剧团”》、《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夜颂》、《忆刘半农君》等可做一散文来读,情感的印象或脉络,相对明显。还有那些驳论文,针锋相对,有感而发,故而感情显豁。例如《“友邦惊诧”论》放言无惮,慷慨激越,气势大如狂飙,情感炽如烈火。另外,鲁迅杂文几乎无一不用讽刺,而讽刺正来源于对于丑的强烈的愤怒和憎恨。把某类人斥为:“叭儿狗”或“丧家犬”并勾魂摄魄,为其“画像”使其丑态毕现,作者的敌视厌恶、轻蔑,尽在其中,其强度不弱于直抒胸臆。行文不离讽刺,见缝插针,而且尖锐刻毒,正说明鲁迅乃性情中人,敢爱敢恨、敢怒敢言。

     

    杂文本以议论为主体,鲁迅评点历史,只摘时弊,阐发哲理,确实是借杂文来承载理性,然而透过这些议论性的文字,我们分明能触摸到鲁迅那颗真实而痛苦的灵魂,感受到灼人耳面的激情之火。仅看一例:墨写的谎话,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出更大的利息!

     

    这是在作判断,发议论,然而读来却觉字字含情、泣血吞泪。

     

    (六) 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展现出语言大师的才华

     

    鲁迅是五、四以来成就最大的文学语言大师,对现代语言的贡献至今无人比肩。这也许更多地表现在杂文中。因为相对于小说、散文诗,鲁迅杂文不仅数量多,而且文体自由,能容纳更为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在杂文中,鲁迅驾驭、创造语言的天才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鲁迅铸炼语言以民众口语为基础,博取古今,兼收中外,融会雅俗,同时又注入自己的艺术个性,根据行文需要,自由驱遣,任意调度。试看下面的例子:先前,也曾有些愿意活在现世而不得的人们,沉默过了,呻吟过了,哭泣过了,哀求过了,但仍然愿意活在现世而不得,因为他们忘却了愤怒。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弱者愤怒,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鲁迅杂文是病态社会的产物。与社会的不兼容,否定的职能,讽刺的大量运用,都使杂文不能不相当程度地偏离“正体”。正如鲁迅内心世界的“离奇和芜杂”,他的杂文浑身上下都有打上了时代的“瘢痕”。表现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好用反语”。“中国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对于人,是一向非常重视的。至于偶有凌辱诛戮,那是因为这些东西并不是人的缘故。”“我学得中国有时是极爱平等的国度。有什么稍稍显得突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们不能不承认,反语是多么适合鲁迅的创作个性。另一大特点是,语意和语调的转折。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就是“曲曲折折”、“吞吞吐吐”。例如,《说“面子”》中的句子:“上等人大捞一批金珠珍玩,却仿佛也不见得怎样‘丢脸’”,“所以,要‘面子’也可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情”,“况且这‘要面子’和‘不要脸’实在也可以有很难分辨的时候”。不用肯定的语气,反而更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感情态度。鲁迅如一位“语言魔术师”,随心所欲地使用中国语言,为“我”所用,无拘无忌。

     

    鲁迅杂文表现的是最为本质的特征,是生命,是灵魂。而深刻性、逻辑性,显示出鲁迅杂文批判的深度的力量;文化性、历史感,显示出批判的广度和厚重。这些更多地反映出鲁迅杂文思想内容方面的特征。而无论是讽刺性、形象化,还是主观抒情性,都集中体现了鲁迅杂文批判的艺术,也表明了随机应变的边缘性的文体特征。鲁迅杂文,正是鲁迅这位文化巨人发挥各种天资和才情创造出来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代雄文。

评分

参与人数 1银子 +300 收起 理由
浪心寒 + 300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6-6-15 01: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沙发自己顶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免责声明|小黑屋|友情链接|Archiver|联系我们|手机版|西班牙华人网 西华论坛 ( 蜀ICP备05006459号 )

GMT+2, 2024-4-29 08:24 , Processed in 0.01418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